“眼科手术教学要用猪眼买不到怎么办?猪肉摊上自取……”近日,民建西南医科大学支委、西南医科大学附属医院派驻支援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壤塘县人民医院的医生王芳,在朋友圈分享了其持眼科手术器械现身当地菜市场取猪眼的经历。这段分享让更多人了然她取猪眼的目的:用于培训当地医生进行眼科显微手术操作,把技术留下来、人才带起来。
自今年1月4日抵达壤塘县人民医院后,王芳便明白:对口帮扶并不是换一个地方当医生这么简单,将先进的技术、现代化的规范管理流程等留在当地才是帮扶的意义所在。“让更多壤塘眼疾患者重享‘睛彩’”成为她指导自己对口支援工作的宗旨。
用“猪眼”实操训练,培养专业眼科医生
【资料图】
壤塘县人民医院未设置独立的眼科,而是囊括于五官科内,科室仅两名医生。他们只有翼状胬肉、睑内翻倒睫的手术经验,但未形成规范操作流程,显微手术基础薄弱,更没有做过内眼显微手术。
从零开始,王芳希望尽力打破过去“支援专家一离开,一切回到原点”的局面,把“传、帮、带”落到实处,在壤塘县人民医院培养起专业眼科医生。
曾在西南医科大学附属医院承担规培带教任务的王芳颇有经验,她向壤塘县人民医院申请购买“教具”——显微操作训练台,动物眼则相当于“课本”。
“利用动物眼练习眼科内眼显微手术操作技巧是较为普遍的方式。”在选择动物眼上,王芳介绍了一些窍门,“牛眼太大,羊眼不易获取,且瞳形不同于人眼。相比较而言,猪眼易得,它的构造也与人的眼睛结构相似。”
带教过程中,动物眼的获取成了难题。王芳曾网购过猪眼,但由于运输时间长等原因,收到的猪眼透明性差,质量不佳,眼科显微手术操作教学一度面临停滞。壤塘当地吃猪肉的藏族同胞又少之又少,这一获取猪眼的方式也不可行。怎么办?她打起了猪肉摊贩的主意,主动与之联系。
“猪肉摊贩听说是为了培养当地医生做手术,都很愿意把新鲜猪眼给我们,但他们不会取眼球。猪眼弄破了就不能用了,所以我取得壤塘县人民医院的支持后,带上手术器械到菜市场,才有了菜市场上取猪眼这一幕。”王芳拒绝了猪肉摊贩免费送猪眼的好意,她与其达成协议,每天取2至4颗新鲜猪眼供带教实操手术。借助动物眼,她从最基础的前房穿刺成形手术、角巩膜裂伤清创缝合手术开始培养壤塘医生规范显微操作,一步步过渡到难度高的白内障手术,将技术留在当地。
王芳认为,只有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才能让壤塘医生尽快上手眼科显微手术操作。她除了组织壤塘医生利用猪眼实操、查房时结合实际病例教学外,每周还会组织一次“小课堂”,从眼科基础知识讲起,培训内容包括白内障术前准备、眼科显微手术器械及设备、技术操作技巧、虹膜松弛综合征的鉴别和术中处理技巧等。
“希望一年后结束对口支援时,所带的两个‘徒弟’能顺利‘出师’,让眼科专科技术在壤塘生根发芽。”王芳说。
新技术开展起来了,患者家门口有“医靠”
4月12日,王芳接诊了一位特殊病人——壤塘县人民医院首例眼外伤患者基波,当天在医院成功拆线。
今年1月,藏族同胞基波因意外右眼被木棍打穿,导致完全失明。以前对于眼外伤患者,壤塘县人民医院一般是直接转入马尔康市人民医院就诊。王芳来对口支援后,有设备和技术力量支持,便为患者做了急诊手术,安装了人工晶体。
经过三个月时间休养,基波角膜拆线后裸眼视力恢复到了4.4,矫正视力达4.7,她开心地竖起大拇指对王芳连声说“门巴卡卓”(谢谢医生)。
王芳为壤塘县人民医院带来的新技术不止于此。
“我想让壤塘眼疾患者在家门口就有‘医靠’。”王芳还在壤塘县人民医院开展了首例白内障超声乳化联合人工晶体植入术,该手术切口小、恢复快,术后第二天就能出院。但要开展一项新技术手术并不容易,除了技术设备支持,整个质控流程都需要重新梳理。于是,《白内障围手术期质控标准》《超声乳化设备消毒灭菌规范》等从无到有,保证了白内障超乳手术长期、规范、安全实施。
一般眼科手术的步骤相对固定,王芳清理盘存并分类整理了壤塘县人民医院现有的手术器械,按照医院眼科所能开展的手术整理出手术器械包,这样手术时更方便拿取,也更节约时间。她还分别制定了“器械包物品清单”,避免手术器械在清洗消毒过程中丢失损坏,“手术器械就是医生的‘武器’,犹如战场上士兵手中的枪,不能有丝毫差错,是保证手术成功的关键之一。”
针对白内障超声乳化手术要求,王芳按需申请购进撕囊镊、劈核钩、注射用吲哚青绿、折叠型人工晶体等必需品。在她与壤塘县人民医院的共同努力下,医院首例白内障超声乳化联合人工晶体植入术顺利开展,患者是78岁的藏族同胞永志。
患上白内障就像是明澈的窗户上蒙了一块布——眼睛里的晶状体老化或病变了,变得浑浊,光线被浑浊的晶状体阻挡,投射不到视网膜上,患者会逐渐从视物模糊到失去光明。永志就是这样的感受。他的术前视力只有眼前手动,近乎失明,术后视力恢复到了4.8。恢复视力那一刻,他的世界重新被点亮。
目前,壤塘县人民医院已经完成24台白内障超声乳化联合人工晶体植入术。壤塘县人民医院眼科住院患者从无到有,并慢慢多了起来,这是王芳对口支援医院带来的改变。
做过大大小小的眼科手术,王芳仍然会有压力。“患者多超过80岁,由于我听不懂藏文,与患者沟通有障碍,术中配合没那么好,加上他们多是因白内障基本看不见了才来就诊,往往是白内障过熟期,手术难度和风险很大。但患者通过手术重新见到明媚的阳光,我又会很开心。”缺乏团队配合,王芳医生的心情时常伴随患者的状态上下起伏:手术前焦虑,手术时高度紧张,手术成功后随之欢愉,如此反复。
手术前能不能吃东西?手术会不会痛?术后护理怎么办……这些壤塘白内障患者关心的问题,王芳记在心里。当地诸多患者不懂汉语,且文化水平较差,对白内障疾病知识知之甚少。虽然对藏语一窍不通,她还是通过翻译器制作出藏语/汉语双语白内障术前、术中、术后相关知识宣传手册,请当地藏语老师确认无误后印刷分发给当地患者。她还打算将这些内容录成藏语音频,结合宣教视频,让当地群众认识白内障,了解白内障超声乳化手术,让更多白内障患者重获光明。
文/图 曾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