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资料图)
根植胶东大地数千年的“活化石”,如何在绿水青山中继续拥有一席之地?
今天,由中国林学会主办的全国楸树发展学术研讨会在烟召开。烟台厚积薄发的“楸树家底”,将逐一展现在业内专家学者面前:万亩丰产楸树林连方成片,近10万株的“楸树夼”重现中心区,胸径40厘米以上的大楸树在围子山保护区俯拾皆是,围子山自然保护区苗圃组培的楸树苗走出港城扎根全省,成为“国字号”储备用材……
作为典型的本土树种,一度淡出市民视野的楸树,正在这个夏天悄然归来:笔直的身形、精巧的树冠、清幽的花香,让市民踏青寻绿有了崭新打卡地。矫健挺拔的楸树林,无疑是港城大地一座座生态、环保、经济价值可观的“绿色银行”。然而,在供不应求的家具行业需求面前,烟台没有急于“取现”,而是把漫山遍野的绿林,做成了“长期存单”。
“北方红木”有口皆碑
莱山区解甲庄街道冶头南村的清晨,是在楸树花清幽的香气中醒来的。
推窗望去,绿意盎然的山头地堰上,一株株挺拔的楸树枝头,淡红色的花朵正抓紧花期“尾巴”怒放,引来无数蜂蝶流连;晨风拂过树梢,叶片阵阵清响,空气因“绿肺”的层层过滤,格外沁人心脾。
望着眼前碗口粗细、树龄已有10多年的一排排楸树,冶头南村党支部书记杨风树的思绪,回到了40多年前。
“那时村里的青年男女,只要到了婚嫁年龄,就可以到村委领一张‘树票’,换200寸的楸木打家具。”杨风树回忆说,村里手巧的木匠,能像变戏法一样,把结实的树材做成两扇大衣柜门、五张五斗橱面、一口盛嫁妆的木箱子。“楸木家具不但坚固耐用,随着时光流逝,表面还会呈现出深浅不一的红润纹理,满满都是‘年代感’。”
“千年柏,万年杉,不如楸树一枝桠。”作为我国珍贵的用材树种之一,与樟木齐名的楸木,向来有“北方红木”的美誉。《史记》《齐民要术》中均有楸树种植记载,直至近代,楸木家具、寿材都是社会地位和财富的象征。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年代,一棵棵胶东大地上的楸树进入兵工厂,做成步枪枪托和手榴弹木柄,在保家卫国、争取自由独立的历史进程中贡献颇多。
在诸多楸木原生地和天然分布区中,烟台又是其中的佼佼者——莱山、牟平、栖霞、海阳、莱阳、招远等区市,均有树龄超过百年的楸树“寿星”,仅莱山一地,就有楸树29.3万株,胸径20厘米以上的大树多达10637株;在海阳,楸树丰产林总面积已突破12000亩。
身为胶东最典型的乡土树种之一,烟台为何对楸树情有独钟?除去树干通直、病虫害少、不争水肥等优点之外,优良的材质,也决定了楸木可观的经济价值。记者了解到,目前每立方米楸木价格在1万元左右,折合成每市斤约7-8元。一扇通常规格的楸木屋门,价格在6000元上下。
然而,良才美质的楸树,成材之路却格外艰辛。市森林资源监测保护服务中心主任李洪涛介绍,楸树为自花传粉,出苗率、结实率较低,自然繁殖较为困难,而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人为砍伐严重,导致这一珍贵树种一度逐年急剧减少。“楸树被归为硬杂木,目前尚未像其他珍贵树种一样进入卫星监测,烟台虽然楸树种植面积较广,但分布相对分散,树龄缺少详实记载和科学测算,给保护带来了现实困难。”
楸树大道重现主干路
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如何让一度“濒危”的楸树枝繁叶茂?
笃实的烟台人,用每天10公里的脚步,给出了质朴而厚重的答卷。
千金山下,冶头南村村民和植树队伍正栽种下一棵棵楸树苗。
系紧解放鞋带,仔细擦拭镰刀和手锯刃口,望一眼面前延绵不绝、最高峰海拔200余米的山路,78岁的杨光百,每天都要用一双皲裂的脚板,走遍10公里的千金山山野,2009年至今,撇开狂风骤雨、积雪堆门的日子,每天至少10个小时,和山上的9万多株楸树一起度过。
逐一检查老根上新生的小苗间距,对枯枝败叶及时割除清理,记录下长势欠佳的树木位置……几段山路下来,杨光百的额头满是细密的汗珠,迷彩服早被汗渍沁出了一片片白痕。“老辈儿这里就是远近闻名的‘楸树夼’,当年的老树被砍伐了,小苗都是从树根上重新育出来的。14年前最早种下的10来棵小树苗,如今已经长到了三人高。”
一株楸树从种下到成材,需要历经至少40年;起码“10岁”之后,才进入高速生长期,但每年胸径也不过增长1-1.5厘米。上世纪90年代,千金山楸树因过度采伐,家底几乎“清零”,如今,40年的“长征”,刚走完1/3,树干已经成行成列,枝桠繁茂如网。从正当年到两鬓花白的杨光百,是“楸树夼”复归的亲历者,更是建设者。今年,他和另外两位古稀之年的护林老搭档许下心愿,让千金山上的楸树林,突破10万株大关。
杨光百的“小目标”,并不遥远。仅去年一年,冶头南村党支部就发动村民和楸树专业队伍一道,新栽种了1万株楸树,楸树专业队平常在山上巡逻护林,冬春两季开展造林,秋季留苗养树,四季有序分工的“良性循环”已经形成。
遍布乡野之后,在城市中心地带看到连绵的楸树,也不再是稀罕事。驶入莱山区桂山路南延,刚完成移栽的绿化带中,一棵棵笔直的楸树映入眼帘,这是烟台中心区首次选用楸树作为行道树。树形高大、叶色饱满、四季形态变化丰富的楸树,与“一路一景、一街一品”的绿化原则高度契合,总长2600米的“楸树大道”,既美化了风景,更留住了乡情。
留住本土楸树根
树高千尺不忘根,如何保持本土树种的生物特色,把楸树的“根”留住?
早在上世纪70年代末,烟台就已经系统开展楸树留苗养树工作。
以海阳为例,先后在原山西头乡周边5个村开展试点工作,留苗养树7万余棵;采取移植自然生根蘖苗和苗圃插根苗,进行人工造林,在梯田内栽植楸树320亩,楸树与粮食作物“和谐共生”在全国叫响了名气。此后,山西头乡利用国家资金,承担了营造万亩楸树丰产林基地的任务,全乡19个村栽植楸树丰产林,共栽植楸树19万株,面积6200亩。目前,常年稳定在1.2万亩的楸树林,无疑是一笔殷实的“绿色存款”。
而在2009年晋升为省级自然保护区的围子山自然保护区,对本土楸树的研究和利用,已经驶入“蓝海”。多年来,保护区与烟台市林科所一道,将国内的楸树30多品种引种移栽,并进行对比试验,本土楸树适应性强、材质优良、病虫害率低的优点,在严谨的科学考据下逐一彰显。“我们是全国首家以楸树种子资源为主要保护对象的保护区,目前,保护区内大楸树全部挂牌,跟踪观察,建立了完整的本地楸树数据库。”围子山省级自然保护区主任马千信告诉记者。
马千信介绍,保护区先后建设了2座占地2500平米的智能标准化温室大棚,并从6年前开始培育组培楸树苗,每年可培育苗木200万株。“新培育的楸树苗繁育速度快,抗病性强,花色鲜艳,花期长,并且品相好,一年四季都可以栽种,目前已被国家定为储备用材。”
与城市同频共振数千年的“活化石”,不但走出乡野,登堂入室,从“楸树夼”跻身“楸树大道”,更在威海、青岛、潍坊、德州和东营等地落地生根。目前,自然保护区试验区已发展楸树丰产林基地1000亩,不但为园林绿化、家具生产未雨绸缪,更为烟台建设“楸树之都”攒下了厚实的“家底”。
“让楸树重新枝繁叶茂,仍旧任重而道远。我们期待以此次学术研讨会为契机,为烟台楸树发展‘开方抓药’,为未来楸树产业做大做强充分蓄能。”李洪涛说。
记者:杨健 通讯员:司继跃 编辑:伟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