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净行品》偈颂第六部分是“乞食道行”,这部分内容讲的是,菩萨在乞食途中是如何发愿的,包含五十五愿,大分三段,即“游涉道路”十二愿、“所睹事境”十九愿、“所遇人物”二十四愿。
(相关资料图)
我们继续学习“所遇人物”二十四愿:
见严饰人,当愿众生,三十二相,以为严好。
见无严饰,当愿众生,舍诸饰好,具头陀行。
见乐着人,当愿众生,以法自娱,欢爱不舍。
见无乐着,当愿众生,有为事中,心无所乐。
见欢乐人,当愿众生,常得安乐,乐供养佛。
见苦恼人,当愿众生,获根本智,灭除众苦。
见无病人,当愿众生,入真实慧,永无病恼。
见疾病人,当愿众生,知身空寂,离乖诤法。
见端正人,当愿众生,于佛菩萨,常生净信。
见丑陋人,当愿众生,于不善事,不生乐着。
见报恩人,当愿众生,于佛菩萨,能知恩德。
见背恩人,当愿众生,于有恶人,不加其报。
若见沙门,当愿众生,调柔寂静,毕竟第一。
见婆罗门,当愿众生,永持梵行,离一切恶。
见苦行人,当愿众生,依于苦行,至究竟处。
见操行人,当愿众生,坚持梵行,不舍佛道。
见着甲胄,当愿众生,常服善铠,趣无师法。
见无铠仗,当愿众生,永离一切,不善之业。
见论议人,当愿众生,于诸异论,悉能摧伏。
见正命人,当愿众生,得清净命,不矫威仪。
若见于王,当愿众生,得为法王,恒转正法。
若见王子,当愿众生,从法化生,而为佛子。
若见长者,当愿众生,善能明断,不行恶法。
若见大臣,当愿众生,恒守正念,习行众善。
Manjusri Temple
日诵净行品
《大方广佛华严经净行品》
若见大臣,当愿众生,
恒守正念,习行众善。
When I see a high official,
I vow that sentient beings
Will always guard their proper mindfulness
And learn to practice all good deeds.
【广释】前面一个偈是“断恶”,这个偈就是“习行众善”。广义来说,见到一切的权力执行者,都发愿一切众生不要为内心的贪嗔痴三毒所腐化,不被六尘五欲所诱惑,无我利他。
我们修清净行的时候,要除去一些污秽,这是指内心说的。就是你把心里不正确的思想都除掉,随时照顾正念不失,常时提起正念。
怎么锻炼我们的正念呢?文殊菩萨告诉我们,随时锻炼,念念不忘众生,念念不忘发菩提心,念念不忘成佛。
恒守正念。比如说,为什么我们要拿串念珠呢?只要看到它,就提醒自己不能失掉正念,时时刻刻感念三宝。你受灾难,往往是你失念的时候;如果你时时忆念三宝,魔障进不来的。所以,要随时知道自己在做什么。懂得这个道理,就不会失去正念,就是最好的修行。
佛弟子必须护佛、护法、护僧。同时也不要忽略掉你自己,真正要护的是你内心的善法善念。我们往往把自己的善业忽视掉了,面对自己的那点世间财富,用种种方法来保护营求。殊不知你内心护持的善法善念多了,一切天龙八部都给你护持,你有了正法正念,什么都不会惧怕。念佛、念法、念僧,善护自己的意念,可以消除一切的障碍。
假设见到大臣的时候,应该发愿。当愿一切众生,恒常守持正念,学习实行一切善事。
以上五十五愿,是乞食行道时,所发的愿。初发十二愿,是在游涉道路的时候,次发十九愿,是在所覩事境的时候,后发二十四愿,是在所遇人物的时候。
“若见大臣”,这个国家有王子,又有大臣,假如见着大臣,“当愿众生,恒守正念”,常常守护这个正念,有正知正见。
“习行众善”,习行五戒十善——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这五戒。十善就是不杀、不盗、不淫、不贪、不瞋、不痴、不绮语、不恶口、不妄言、不两舌,能以不行十恶了,就是十善。